日前,我校牵头申报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场地土壤污染成因与治理技术重点专项之“地下水原位同步修复一体化设备”项目获批立项(2020YFC1808300),项目总经费5584万元,其中中央财政经费2584万元,研发周期4年。生态环境学院蒲生彦教授担任该项目首席科学家。
该项目针对工矿企业污染场地地下水中有机污染物自由相、溶解相、气相及吸附相共存、同步修复难的重大科技需求,通过揭示地下水循环井系统水动力调控与多相有机污染物共存驱替机制,研发多滤层循环井强化修复功能材料和单元功能组件,构建抽提—水力循环—生物降解—高效净化协同修复技术体系,建立循环井系统计算模拟和环境技术评估方法,研制地下水原位同步修复一体化设备,为我国场地地下水原位修复提供关键技术和装备支撑。本项目的实施对加快提升我国污染场地土壤地下水原位修复基础理论、修复试剂、修复技术、装备研制及产业化应用推广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据悉,该项目的牵头单位为成都理工大学,参与单位包括吉林大学、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长安大学、北京高能时代环境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等国内土壤地下水污染修复领域优势单位。

答辩现场
参考资料: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由原来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产业技术研究与开发基金和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等整合而成,是针对事关国计民生的重大社会公益性研究,以及事关产业核心竞争力、整体自主创新能力和国家安全的战略性、基础性、前瞻性重大科学问题、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和产品,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领域提供持续性的支撑和引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