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我校参与完成的“西藏大洋俯冲型铜金矿找矿理论技术创新与重大突破”项目被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确定为2020年度拟推荐申报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的项目。根据“关于开展2020年度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推荐工作的通知”(国土奖字〔2020〕1号)及《中国地质学会关于开展2020年度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推荐工作的通知》(地会字〔2020〕89号)的相关要求和规定,现将项目的基本情况公示如下:
一、项目基本情况
项目名称:西藏大洋俯冲型铜金矿找矿理论技术创新与重大突破
提名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拟提名奖项名称及等级: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主要完成人:唐菊兴,多吉,汪东波,郎兴海,王东生,李彦波,李玉彬,李光明,王勤,李玉昌,冯道永,宋扬,陈晓深,林彬,李宏伟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西藏自治区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中铝矿产资源有限公司,成都理工大学,西藏自治区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五地质大队,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中铝西藏矿业有限公司
二、推荐意见
该项目创立了西藏复合造山带俯冲型斑岩–浅成低温热液铜金矿成矿找矿理论,首次发现和勘查评价了我国规模最大、品位最富的斑岩–高硫化浅成低温热液型铜金矿床(铁格隆南铜金矿床),发展了西藏复合造山带区域成矿理论,开辟了西藏铜金矿新的找矿方向;研发了针对该类矿床的勘查技术方法组合,有效指导了西藏铜金矿产的找矿和勘查评价工作,在西藏主要成矿带发现和评价了6个大型–超大型铜金矿床,探获并新增资源量铜1344万吨、金264吨、银3482吨,当量铜1451万吨,取得找矿重大突破,新增资源量潜在经济价值超8000亿元。
该项目推动了西藏富金铜矿的找矿理论技术进步,深化了斑岩成矿找矿理论,为中央第五次援藏工作会议确定的两个国家级铜多金属开发和储备基地建设提供了资源保障,极大地改变了我国铜资源分布格局,有力地促进了西藏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该项目培养了研究生55名,发表论文265篇,行业学(协)会科技奖6项,多人次获国家级荣誉,拉动商业性勘查数十亿元,主要矿床矿业权市场评估值超百亿元,成效显著。
提名该项目为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三、成果简介
产于岛弧、陆缘弧的俯冲型斑岩铜金成矿系统提供了全世界70%以上的铜和40%以上的金,该类矿床主要分布于大洋正在俯冲的环太平洋成矿域。但是,成矿后的多期地质事件,特别是大陆碰撞阶段的地壳强烈隆升剥蚀过程导致古老的俯冲型斑岩铜金成矿系统不易保存、难以发现。因此,对于经历了多次大洋俯冲、地块拼贴、地壳强烈隆升的西藏复杂造山带能否找到该类矿床,是一项极富挑战性的科学难题。
为此,该项目围绕解决西藏复杂造山带成矿条件有利的古岛弧和古陆缘弧识别、俯冲型斑岩铜金成矿系统发育–保存机制、俯冲型斑岩铜金成矿系统找矿和勘查评价理论技术三大难题,产学研用深度融合,长期坚守海拔5000米以上高原腹地,历时十余年会战,投入资金约8亿元,施工钻探9万余米,取得以下创新成果:
1、创立了西藏复杂造山带与大洋俯冲有关的斑岩–浅成低温热液型铜金矿成矿理论。首次在西藏复杂造山带识别出了成矿条件有利的古岛弧(180Ma~160Ma)和古陆缘弧(124Ma~110Ma),提出了西藏复杂造山带发育岛弧型、陆缘弧型斑岩铜金成矿系统的创新认识,揭示了两类斑岩铜金成矿系统结构、成矿机制和保存机理,构建了成矿模式。
2、研发了针对西藏古岛弧、古陆缘弧背景的俯冲型斑岩–浅成低温热液铜金矿找矿技术方法组合。通过实施大比例尺蚀变填图、高分辨率遥感信息提取、高精度磁测、多元素地球化学勘查、短红外光谱测量等关键技术,突破了该类矿床精准、快速定位的技术瓶颈,发现和评价了6个大型–超大型铜金矿床。
3、实现了西藏铜金矿的找矿重大突破。在多龙矿集区探获并新增资源量铜1344万吨、金264吨、银3482吨,发现我国规模最大、品位最富的斑岩–浅成低温热液铜金矿床,该矿集区铜资源规模已进入世界前20之列,为藏中、藏西国家级铜多金属资源接续基地建设提供了资源保障,潜在经济价值超8000亿元。
该成果解决了西藏复杂造山带能否找到与环太平洋成矿域相同的俯冲型斑岩–浅成低温热液铜金矿床这一关键科学问题,提升了青藏高原斑岩成矿找矿理论和技术的研究水平,探获并新增资源量铜1344万吨、金264吨、银3482吨,当量铜1451万吨,确保了国家“找矿突破战略行动”铜矿找矿目标提前超额完成,极大地改变了我国铜资源分布格局。
该项目培养研究生55名,发表论文265篇(其中SCI 50篇、EI 21篇),获省部级科技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行业学(协)会科技奖6项,多人次获国家/省部级荣誉,拉动商业性勘查数十亿元,主要矿床矿业权市场评估值超百亿元,经济社会效益显著,推动了西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极大地缓解了我国富金铜矿后备资源不足的局面。
四、客观评价
该项目公开发表的研究成果他引期刊包括国内外主流地质学杂志,如Economic Geology、Mineraliun Deposita、Ore Geology Reviews、Geology、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Earth–Science Reviews、Gondwana Research、Chemical Geology、Tectonophysics、Science Bulletin、岩石学报、地质学报英文版等,20篇代表性论文他引频次556次,提升了我国在青藏高原矿床学研究领域的地位与影响力。
《Geology and Geochronology of Naruo Large Porphyry–Breccia Cu Deposit in the Duolong District, Tibet》入选ESI高被引论文、《西藏斑岩–矽卡岩–浅成低温热液铜多金属矿成矿作用、勘查方向与资源潜力》入选“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内学术论文”,《青藏高原两个斑岩–浅成低温热液矿床成矿亚系列及其“缺位找矿”之实践》、《西藏铁格隆南铜(金银)矿床地质特征及勘查模型——西藏首例千万吨级斑岩–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等12篇论文入选“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学术论文(领跑者5000)”,项目成果在国内外地质学界产生了较为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五、主要知识产权目录
(一)获奖情况
本项目曾获得的奖励情况详见表1。
表1 项目曾获科技奖励一览表
获奖项目名称 |
获奖 时间 |
奖项 名称 |
奖励 等级 |
主要获奖人 |
获奖单位 |
授奖 单位 |
西藏班公湖-怒江成矿带西段铜多金属资源调查报告 |
2014.1 |
中国地质调查成果奖 |
一等 |
郑玉林、陈红旗、张天平、李玉昌、李玉彬、刘朝强 |
西藏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五地质大队 |
中国地质调查局 |
西藏自治区改则县拿若铜矿勘查技术创新与找矿突破 |
2018.5 |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科技奖 |
一等 |
刘朝强、李彦波、卫鲁杰、李玉彬、李德军、姚博、罗布占堆、李宏伟、丹增金巴 |
西藏自治区地质调查院五分院 |
中国地质调查局 |
西藏自治区改则县铁格隆南矿区金铜矿区金铜矿普查 |
2018.7 |
中国有色金属地质找矿成果奖 |
一等 |
汪东波、王东生、冯道永、王思德、栗登逵、董方浏、孙兴国、侯俊富、雷鸣、冯军、江少卿、潘燕兵、李彦波、陈烈、李宏伟、卫鲁杰 |
中铝矿产资源有限公司、中铝西藏矿业有限公司、西藏金龙矿业股份有限公司、西藏自治区地质矿产勘查开发第五地质大队 |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 |
西藏自治区改则县拿若矿区铜矿普查 |
2018.7 |
中国有色金属地质找矿成果奖 |
二等 |
王东生、汪东波、冯道永、王思德、栗登逵、孙兴国、袁华山、费凡、王策、李丽、印贤波、潘燕兵 |
中铝矿产资源有限公司、中铝西藏矿业有限公司、西藏金龙矿业股份有限公司、西藏自治区地质矿产勘查开发第五地质大队 |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 |
西藏多龙矿集区发现超大型浅成低温热液型铜金矿床 |
2014.1 |
2013年度十大地质科技进展 |
|
唐菊兴、孙兴国、陈红旗、王勤、丁帅、王艺云、李彦波、卫鲁杰、李玉彬、杨超、段吉琳、杨欢欢、张志、宋俊龙、高轲 |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中铝资源西藏金龙矿业股份有限公司、西藏地质五队 |
中国地质学会 |
科技创新引领找矿突破——我国首例千万吨级斑岩-浅成低温热液型铜(金银)矿床诞生 |
2016.1 |
2015年度地质科技十大进展 |
|
唐菊兴、陈红旗、粟登逵、宋扬、王勤、李彦波、冯军、林彬、刘朝强、卫鲁杰、方向、杨欢欢、高轲、王文磊、郭娜、李玉彬、刘治博、杨超、韦少港、李力、段吉琳、贺文、王策、费凡、陈烈 |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西藏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五地质大队、中铝矿产资源有限公司、成都理工大学、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
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学会 |
(二)主要知识产权目录
知识产权(标准) 类别 |
知识产权 (标准)具 体名称 |
国家 (地区) |
授权号 (标准 编号) |
授权(标 准发布) 日期 |
证书编号 (标准批 准发布 部门) |
权利人 (标准 起草 单位) |
发明人 (标准 起草 人) |
发明专利 (标准)有 效状态 |
计算机软件著作权 |
探槽探矿工程地质编录软件V1.0 |
中国 |
2018SR748684 |
2018年09月14日 |
软著登字第3077779号 |
成都理工大学 |
郎兴海、 陈思、 丁枫、 赵亮 |
其他有效的知识产权 |
发明专利 |
斑岩型矿床的“似三角”模型遥感线环构造找矿方法 |
中国 |
ZL 2015 1 0488519.3 |
2017年11月24日 |
第2710516号 |
成都理工大学 |
郭娜、唐菊兴、汪重午 |
其他有效的知识产权 |
发明专利 |
基于ASTER和地下岩芯光谱测量技术一体化地质填图方法 |
中国 |
ZL 2017 1 0353017.9 |
2020年11月06日 |
第4075414号 |
成都理工大学 |
郭娜、唐菊兴、王瑞、彭书明、黄一入 |
其他有效的知识产权 |
|
|
|
|
|
|
|
|
|
(三)项目代表性学术论文
序 号 |
论文专著 名称/刊名 /作者 |
年卷页码 (xx 年 xx 卷 xx 页) |
发表时间 年 月 日 |
通讯作者/第一作者 |
国内作者 |
SCI 他 引次数 |
他引总次数 |
论文署名单位是否包含 国外单位 |
1 |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Genesis of the Jurassic No. I Porphyry Cu–Au Deposit in the Xiongcun District, Gangdese Porphyry Copper Belt, Tibet/ Ore Geology Reviews/ Juxing Tang, Xinghai Lang, Fuwei Xie, Yiming Gao, Zhijun Li, Yong Huang, Feng Ding, Huanhuan Yang, Li Zhang, Qin Wang, Yun Zhou |
2015年70卷 438–456页 |
2015年10月 |
郎兴海/唐菊兴 |
唐菊兴、郎兴海、谢富伟等 |
29 |
38 |
否 |
2 |
Reduced fluids in porphyry copper-gold systems reflect the occurrence of the wall-rock thermogenic process: An example from the No.1 deposit in the Xiongcun district, Tibet, China/ Ore Geology Reviews/ Xinghai Lang, Yulin Deng, Xuhui Wang, Juxing Tang, Fuwei Xie, Zongyao Yang, Qing Yin, Kai Jiang |
2020年118卷,文献号: 103212 |
2020年5月 |
郎兴海/邓煜霖 |
郎兴海、邓煜霖、王旭辉等 |
1 |
1 |
否 |
3 |
Hydrothermal evolution and ore precipitation of the No. 2 porphyry Cu–Au deposit in the Xiongcun district, Tibet: Evidence from cathodoluminescence, fluid inclusions, and isotopes/Ore Geology Reviews/ Xinghai Lang, Xuhui Wang, Yulin Deng, Juxing Tang, Fuwei Xie, Zongyao Yang, Qing Yin, Kai Jiang |
2019年114卷,文献号: 103141 |
2019年11月 |
郎兴海/王旭辉 |
郎兴海、王旭辉、邓煜霖等 |
2 |
2 |
否 |
4 |
Early Jurassic volcanic rocks in the Xiongcun district, southern Lhasa subterrane, Tibet: Implications for the tectono-magmatic events associated with the early evolution of the Neo-Tethys Ocean/ Lithos/ Xinghai Lang, XuhuiWang, Yulin Deng, Juxing Tang, Fuwei Xie, You Zhou, Yong Huang, Zhuang Li, Qing Yin, Kai Jiang |
2019年340–341卷166–180页 |
2019年9月 |
郎兴海/王旭辉 |
郎兴海、王旭辉、邓煜霖等 |
1 |
1 |
否 |